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观点争鸣
联系我们
碳达峰碳中和网

电话:010-516520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争鸣
双碳”三周年,碳交易市场还可以如何完善?
发布/更新时间:2023-10-08     文章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点击浏览:

自2020年9月22日,我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来,我国“双碳”之路已经走过三周年。三年多来,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推进,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值此“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之际,本文梳理三年多来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过程,并对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完提出相关建议。

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我国碳交易市场日渐完善,交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从理论上看,碳排放交易制度基于科斯定理,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一种灵活度高、减排效果明显、可行性高的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于有明确减排总量目标并期望最小化减排对经济影响,且能够利用市场机制传递碳价信息,为重排行业提供缓冲,达到有效、稳步减排的目的。


从我国实践来看,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21年底第一个履约周期收官之际,我国履约完成率达99.5%,成交均价42.85元/吨。今年9月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同意上海国资委组建上海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拟组建上海交易集团,该集团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基础,组建全要素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是其中重要业务板块,此次整合也意味着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碳交易市场的完善,推动我国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8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37.22亿元,碳单价报收75.34元/吨,较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日收盘价上涨47%。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指出,全国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和碳定价的作用初步显现,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下一步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交易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提升市场相关参与方的综合能力水平。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指出,作为全球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碳市场,自全国碳交易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中国统一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合理,高比例完成履约。


进一步发展碳交易相关建议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依然还不活跃,对如何进一步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清华金融评论》也刊发多篇文章建言献策。


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丁一、李川在《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2期(总第111期)文章撰文提出,碳交易市场本质上是兼具现货和金融功能的市场,不仅要提供现货交易等基本功能,打通碳排放权登记、流转和注销等基础环节,更要发挥金融功能,服务于碳相关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升零碳转型过程中相关产业要素配置效率和畅通要素循环。因此,我国零碳交易市场应从明确法律定位,完善市场结构和微观机制,优化监管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建制度、补短板”。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从国家立法层面角度加强碳交易相关的顶层制度设计,以法律形式明确碳排放的属性。第二,丰富市场层次,完善微观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介入碳相关产业链,为产业客户提供碳相关的专业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在双碳目标落实过程中服务实体经济。第三,完善微观机制,包括健全碳存储机制,建立碳市场储备调节机制。第四,优化监管结构。注重碳交易市场独特的交易属性与金融功能,协调行业监管和金融监管。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贾彦,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业务董事刘申燕在《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第5期(总第114期)联合撰文指出,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体系,要建立统一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体系,构建明晰有效的监管协同机制;优化碳金融市场机制体制建设,着眼全球碳市场竞争,加快全国碳市场与地方碳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大碳金融培育力度,有序推进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持续扩大交易主体范围,拓展多元化碳金融产品体系的有效途径;实现有效风险评估与防控;以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碳市场国际竞争水平支持全国碳市场提高国内国际碳定价能力,将全国碳市场基准价格纳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上海价格”的范畴体系。


梅德文也建议,要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推动建立覆盖全球的碳交易网络,并扩宽交易渠道,我国碳交易所可基于碳信用、碳积分等交易品种,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面向全球的碳交易平台。优化交易所治理结构,构建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组织结构。持续提升交易所治理效能,深化股权多元化改革,通过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实现深化业务拓展。


碳交易的全球实践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政府对碳交易所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涉碳交易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除碳配额和碳信用现货、期货、期权以外,还推出了包括碳中和债券、碳中和通证等各种产品和服务,使实体经济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和来源。欧盟、北美、韩国和新西兰ETS各具特色。


欧盟ETS自2005年启动,是全球第一个碳交易市场,一直占据着全球碳市场的主导地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欧盟实现其减排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在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市场前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拥有规模最大的碳金融市场,不仅银行、保险机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对碳投资达成了共识,私人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也纷纷加入碳金融产业中,这极大地增强了碳市场的容量。


北美尚无国家级的ETS,现有两个交易体系分别为RGGI(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计划,覆盖东北部10个州)和WCI(西部气候倡议,覆盖美国加州、加拿大魁北克和安大略)。


韩国ETS于2015年1月成立,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启动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当前覆盖了600多家企业和全国73.5%的碳排放量。


新加坡目前有两个主要的碳交易平台,分别为全球碳交易平台Climate Impact X(CIX)与为元宇宙时代打造的合规绿色数字资产交易所MetaVerse Green Exchange (MVGX)。

新闻资讯 | 咨询服务 | 培训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Reserved @2015
碳达峰碳中和网 京ICP备10024427号-9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