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观点争鸣
联系我们
碳达峰碳中和网

电话:010-516520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争鸣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梁朝晖:中国要打好碳市场、CCER和绿电组合拳
发布/更新时间:2023-10-1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浏览: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能源也面临转型,碳市场由此而生,并以实现“双碳”为主要目标。但“碳市场”这一概念对很多企业来说还很新鲜,它指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简单讲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自2011年从地方试点起步,以碳排放大户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

在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朝晖看来,中国的碳市场本质上是政策产物,而非一般买卖交易的商品,它作为约束性政策可以倒逼企业降低碳排放,并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绿电交易(指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对接光伏、风电等发电企业,购买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近趋于零的电力。)等政策手段,共同构成一套组合拳。因此,她认为,碳市场活跃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标。中国发展碳市场,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市场对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在保障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地实现碳减排。 


记者:碳市场伴随能源转型而生,经济发展如何影响能源转型?


梁朝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有两大驱动力,一是城市化,一是工业化,都需要巨大的能源供给支持。在消费品工业占主导的时代,生活水平较低,能源消耗量不大。中国加入WTO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就必须依靠原材料工业。而原材料工业的能源强度高,碳排放强度也高,带来的环境约束开始加强,因此,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和相关约束性指标。如今,基础设施发展已经进入“新基建”的阶段,工业能耗增速放缓,同时,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活和服务业用能增加,且具有刚性。


以上海为例,2000—2010年原材料工业的占比快速上升,十年间能源消费量增长近一倍;而2010年过后,上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比重,最近十年的能源消费量仅增长10%左右,进入平台期。未来,能源工业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要通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能源面的碳排放。 


记者:
中国发展碳市场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


梁朝晖: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自2011年开始,伴随能源转型而生,是以实现“双碳”为目标的约束性政策,与其他激励性政策构成一套政策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在核算统计清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针对电力这类高碳排放行业发放配额,如果参照欧盟等国外的碳市场,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产业范围。 


从本质上讲,碳市场是一个政策产物,主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服务,而非一般买卖交易的商品。碳市场作为约束性政策,可以倒逼电力企业降低碳排放,而激励性政策则可以鼓励相关产业在生产端、应用端的发展,比如近年来光伏、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政策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加快了新能源在中国的大规模落地。总之,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共同构成一整套政策体系,在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耗双控的同时,也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记者:
中国企业都是如何参与碳市场交易的?


梁朝晖: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交易主要针对的是电力行业,交易前,政府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把剩余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就需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此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是碳市场的补充机制,它自2017年暂停后,有望今年重启。CCER指的是,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进行量化、核证、出售,相当于企业对减排的贡献可以得到规范认证。比如,企业对风电、光伏等相关设备和运营的成本投入,通过CCER交易进行出售,从而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 


记者:
除了电力企业,哪些行业也应该重视碳市场?


梁朝晖:
首先,对于电力企业,排放额度给了他们从火电为主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压力,同时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出售,让这一压力有了价格弹性,而不同于行政性指令。其次,对于原材料工业,如石化、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未来也可能被纳入碳市场,因此需要提高重视。另外,对于能源装备产业以及能耗大的产业,如运输类企业也应关注碳市场。


记者:
为什么中国碳市场缺乏活跃度?发展碳市场需要对标国外吗?


梁朝晖:
我认为,碳市场活跃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标。中国的碳市场不是通过交易实现经济利益,而是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如果快速减少碳排放配额,会推高企业成本,最终要么通过价格传导到终端,最后由消费者买单,要么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利润,甚至导致亏损。比如,欧洲碳市场免费额度缩小后,企业需要付出更多资金购买碳排放配额。


欧盟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从试运行到正式运行,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它在制度方面的经验。但我认为,中国碳市场现在主要考虑的还是如何通过政策组合拳形成优势,让碳市场和CCER、绿电交易等政策手段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未来,碳市场很可能会受到CCER、绿电交易的影响,比如有些企业的风电、光伏投入可以被认证为CCER或绿电,就不需要再购买过多的碳排放配额。


因此,我们的碳市场无需对标国外发展,也不具可比性。但从发展目标看,全球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调整能源结构,我们在这点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从《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是全球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备生产国,为中国和全球的碳减排事业提供了产业支撑,离开这些产业讲碳政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推荐阅读:

    • 工信部:将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 “碳达峰碳中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 “碳排放管理师”培养课程(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证书)
    • “碳资产管理师”培养课程(国家权威部门主办)
    • “碳交易员”培养与考证--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天津碳交易所颁发证书
    •   碳汇计量评估师把“绿色颜值”转化成“生态价值”


新闻资讯 | 咨询服务 | 培训课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Reserved @2015
碳达峰碳中和网 京ICP备10024427号-9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
展开